寒武纪是AI芯片国产替代的代言人,尽管性能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,但稀缺性仍使其获得了“中国版英伟达”的称号。2025年,寒武纪的半年报成了“史上最佳”成绩单:收入暴增43倍、首度半年度盈利,字节跳动是其最大的客户。
即使是有暂时的业绩撑腰,但寒武纪股价涨势之凌厉也令人傻眼——8月26日财报发布前的一个月,寒武纪已经启动,7月10日(约679元)是本轮行情的起点。8月20日首次站上千元大关;8月22日,股价涨20%触及涨停,收于1243元,市值破5200亿元……
8月24日,高盛发布报告,上调寒武纪目标价至1835元(此前的1223元的目标价已被突破),彻底引爆市场情绪;8月26日晚半年报披露后,次日股价高开,盘中最高1464.98元,正式超越茅台;8月28日收盘报1587.91 元,再创历史新高,单月涨幅134%,年内低点以来最大涨幅超20倍;9月1日,高盛再度意外上调目标价至2104元,即将此前的12个月目标价上调14.7%(对应2030年45倍市盈率)。
展开剩余88%8月29日,寒武纪市值突破6200亿元,而其上半年净利润是10.38亿元,按照全年15~18亿元的净利润推测,寒武纪的动态市盈率(Forward PE,计算市场一致预期2025年每股收益)高达约400倍,而滚动市盈率(TTM PE,计算最近4个季度每股收益之和)更是超出5000倍。
当然,高估值只要有高利润增速就可以被消化,但对于“寒王”而言,即使股价不变,未来几年也可能要实现近10倍的业绩增速,才能消化高估值。同时,客户和产品高度集中,一旦云厂商资本开支波动,业绩弹性极大。
未来,摩尔线程、沐曦股份、天数智芯、中星微技术、昆仑芯等国产芯片公司都可能陆续上市,这也可能会使得“寒王”不再具有稀缺性。
“寒王”加冕
成长股,本就会被市场给予高估值,即使是在亏损阶段,而“寒王”不仅已经开始盈利,未来各大云厂商对算力的需求又将不断上升,这也解释了近期市场对于芯片主题的疯狂情绪。
上周五,科创50单日再度暴涨7.2%,突破1300点,强势创下3年半新高。寒武纪作为龙投标的,过去一个月收盘价从约679元暴涨至1587.91元,涨幅高达133.86%,大幅跑赢市场,舆论影响力巨大,这也导致8月29日公司主动沟通调整降温。
我们可以把寒武纪理解为“只做AI加速计算”的芯片设计公司——不卖 CPU/GPU,也不卖整服务器,而是卖装在服务器里的AI芯片、加速卡和配套软件。
回顾过去几年,寒武纪连续亏损8年(2017–2023年),直到2024年第四季度才首次实现单季盈利,2025年上半年才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——2024年四季度首次单季盈利2.72亿元,结束连续8年亏损。
2025年其半年度盈利10.38亿元,彻底走出亏损周期。之所以回本周期如此之长,也是因为AI芯片行业高投入、长周期特性,这就导致产品迭代慢、商业化落地晚。
然而,近两年国产算力需求的大爆发,也让寒武纪走出了亏损。在2025年初增强型本土基础模型(如DeepSeek)兴起后,中国推理型生成式AI需求日益上升的背景下,投行预计寒武纪2025~2027年的收入年均复合增速将达111%,因为受到云端芯片的推动——云端芯片贡献了公司2024年收入的99%(2022、2023年的贡献分别为20%和13%)。
更关键的是,字节跳动是当前国内AI芯片最大采购方,也是寒武纪最大的单一客户。字节跳动2024年的AI芯片的采购额约600亿,其中英伟达与国产芯片各占一半,市场预计2025年字节AI芯片采购总额将达800亿,但英伟达受限于B30/B40等产品互联能力弱、缺乏HBM等问题,难以满足需求,份额或将显著下降。国产芯片在推理场景适配性更强,随着多模态和token消耗增长,国产卡在字节体系内的使用比例将持续提升。
值得一提的是,字节现有数千个模型已大规模适配寒武纪芯片,而其他国产芯片仅处于测试阶段,未完成系统级集成。这也意味着,模型适配需长期投入,通常需一年以上时间完成从十张到千张卡的迭代测试,形成显著时间壁垒,阻止新进入者快速替代。
业内人士预测,在字节800亿采购盘中,寒武纪有望获得300~500亿收入空间,叠加阿里等其他客户采购,整体市场潜力可观。
关键在于,寒武纪人员规模稳定,收入从10亿级跃升至百亿级过程中未显著增员,表明其服务大客户的架构已固化,边际成本极低,而且人均薪酬基本维持不变。
在费用刚性约束下,收入增长将直接转化为利润释放,若实现300~500亿收入,利润有望达200亿以上。
高盛的目标价怎么算的?
在寒武纪气势如虹之际,高盛顺势在24日喊出1835元目标价,美资顶级投行的发声又让疯狂的市场情绪加了一把火。
且不提最新的2104元目标价,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之前的1835元是怎么得出的。根据笔者获得的报告显示,高盛认为,随着股价触及之前1223元的目标价,因而进一步将寒武纪目标价上调50%至1835元,原因在于——
1. 中国云厂商提高资本开支:腾讯在8月中旬公布2025年二季度资本开支同比+119%,高盛将行业资本开支预测上调至2025年同比+86%、2026年同比+13%;
2. 芯片平台多元化:DeepSeek于8月底推出V3.1,专为下一代本土芯片设计,帮助客户在关税不确定性和数据安全担忧下降低单一供应商风险;
3. 研发投入获批:寒武纪定增计划已于8月中旬获得上交所批准,公司计划未来三年在AI芯片和软件上投资45亿元(约6.28亿美元),即每年约15亿元(相比2024年研发投入12亿元),显示出公司在研发和生成式AI上的坚定承诺。
究竟1835元是如何算出的呢?目标价取决于市盈率倍数和盈利增速,高盛恰恰将两项都提高了。该机构采用“折现EV/EBITDA”法推导12个月目标价。EV/EBITDA估值是一种相对估值法,通过计算一家公司的企业价值(EV)与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(EBITDA)的比率来评估公司价值。
第一步,高盛先定2030年“剧本”,因为2030年的EBITDA利润率(22%)更接近全球可比公司(预计2027年英伟达 、AMD的利润率分别为66%和26%),预计2030年寒武纪收入87.7亿元,EBITDA利润率22%⇒可算出EBITDA≈19.3亿元。随后,高盛给出65倍EV/EBITDA(全球AI芯片龙头平均1.5×基本面比率上移后的结果)。
第二步,算2030年企业价值。2030年的EV=19.3亿元×65≈1255亿元。
第三步,就是要将2030年的EV折现回今天,折现年限4年(2026年为定价节点),股权成本12.7%,折现因子= (1+12.7%)⁻⁴≈0.624,得出2026年的EV=1255亿元×0.624≈783 亿元。
第四步,则是调净现金、除股本。净现金≈52亿元,总股本4.184亿股,每股价值=(783+52)亿元÷4.184亿股≈1835元。
有观点总结认为,高盛把2030年寒武纪当成“小英伟达”来估值,再用12.7%折现回2026年。只要2030年72%复合增速兑现、利润率22%、市场愿意给65倍EV/EBITDA,就能推导出1835元。
但亦有分析人士指出,高盛的65× EV/EBITDA、12.7%折现率、2030年基准模型在数学上“自洽”,但在价格假设、折现参数、行业可比和长期竞争四个维度存在明显漏洞,1835元目标价更像是“牛市情景”而非中性估值。
就价格假设而言,如果把2030年22
名鼎配资-上海股票配资招商-股票配资论坛资料大全-配资公司对个人损失大吗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